廉政警句
来源:中国廉政文化网
【原典】吏人盖法律为师也。——元·张养浩《权力忠告》
【注译】作为官吏,应该把法律作为处理公务的老师。
【解读】依法治国,重要的是依法治官治吏。作为官吏,应当懂法,以法律为准绳,依法行政,依法办事。元代名相张养浩主张,凡是求学准备当官的人,在阅读经书史籍之外的时间里,应该将国家的制度、法令详尽地考察和阅读。只有如此,有朝一日做了官,才不会被庸俗的小吏所蒙蔽。
【原典】德惟治,否德乱。——战国《尚书·太甲下》
【注译】用德治理国家,就会天下大治;不用德治理国家,就会天下大乱。
【解读】这句话是商朝宰相伊尹告诫新王太甲的话,他希望太甲施行德政,做一个英明的君主。中国的政治传统十分重视德治,也十分重视政德。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论文汇编《尚书》,主张将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,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不失借鉴意义。当前,全国各地加强对领导干部德的教育、考核,有助于培养领导干部良好的官德,有助于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,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信力。
【原典】君子安不忘危,存不忘亡,治不忘乱,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——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》
【注译】君子平安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的危险,存在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的败亡,政治稳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的动乱,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家政权的稳定。
【解读】这句话源于《周易》的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”。魏征从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中,深感《周易》中的这段话非常中肯,便在给唐太宗进谏时加以引用,规谏唐太宗“安不忘危,存不忘亡,治不忘乱”,尤其要警惕“骄奢淫逸”,而且“闻过必改”,于“当今之无事”中,“行畴昔之恭俭”。
原典】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——《老子·四十四章》
【注译】爱:爱惜;藏:收藏;亡:损失;殆:危险。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,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。所以,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,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,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。
【解读】老子主张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”,这里他提出“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”,就是要人们“少私寡欲”,去奢崇俭。怎样才能做到“少私寡欲”?老子明确地说,要“知足”、“知止”。“知足”、“知止”才能“俭”。“俭,故能广”,从而“可以长久”。
【原典】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——三国·王肃《孔子家语·卷四·哀公问政第十七》
【注译】大凡做事有了准备就能做成,没有准备就做不成。
【解读】从做事来说,有无事先谋划和准备,对事情的成败至关重要。从修身做人为官来说,有无防备“糖衣炮弹”之心,也是大不一样的。一个人特别是有职有权的领导干部,有了防备之心,就有了谨慎之行。在工作和学习之中,在各种诱惑面前,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慎权、慎欲、慎微、慎独。
【原典】人情得足,苦于放纵,快须臾之欲,忘慎罚之义。——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
【注译】人的欲望一旦在某方面得到满足,就会变本加厉,肆意骄纵,只顾贪图一时的快乐,而对国家的刑罚无所顾忌。
【解读】刘秀登基称帝,分封功臣之后,生怕大臣们不能守节,骄奢淫逸,腐化堕落,就颁布了诏书,劝勉大臣们要戒骄戒奢,克己复礼,遵纪守法。刘秀的这几句话对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,仍然有很强的警示教育意义。
【原典】“劳谦君子”,万民服也。——《周易·谦》
【注译】“勤劳谦虚的君子”,民众都敬重服从他。
【解读】谦虚不仅仅是一种立身之道,而且是一种为政之德——一种联系群众、团结人民的道德力量。谦虚谨慎、彬彬有礼,是对别人的尊重。尊重别人的人,必然受到别人的尊重。勤政为民、谦虚谨慎的干部,作出的决策群众必然拥护和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