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政教育

首页 > 廉政教育 > 正文
廉之不存 德将焉附
文章来源: 发布时间:2016-06-14 点击数:1151

廉之不存 德将焉附


古人说,“修身洁行,言必由绳墨”。此中“修身”为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;“绳墨”乃言行所依照的准则。若想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,就要经常检查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准则规范,只有合乎准则的言行,才能提升自身的优良品德。德为修身,是内化于心的廉;廉为绳墨,是外化于行的德。由此可知,廉是德的行踪,德是廉的境界,德寓于廉中才能得到升华,廉融入德中才能得到彰显。无廉便无德,失德即失廉,二者互为一体,缺一不可。好比土壤与花果、皮肤与毛发。没有土壤便没有花果,皮之不存毛将焉附?失去其一,终将酿成大祸。

“廉者,政之本也,民之惠也;贪者,政之腐也,民之贼也。”廉者即有德之人,贪者即不廉之徒。有德之人为官,一心为民,造福于民,惠及于民,唯独心中没有自己。不廉之徒为官,大肆收敛钱财,劳民伤财,只为升官发财。前者,会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与心血,镌刻人民心中的清廉丰碑与历史丰碑;后者,祸国殃民,害人害己,其灵魂只能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廉德并行,才能铸就为政者的品格。德离开廉的规范,就会心口不一,阳奉阴违,装腔作势,道貌岸然;廉离开德的引领,就会灵魂出窍,胡作非为,恣意妄为,作恶多端。两者相辅相成,相容相伴,筑成“政之本”“民之惠”的两大不可替代的基石。

章太炎云:“道德衰亡,诚亡国灭种之根基。”德之存亡如斯重要,须用理论依据将之固化于内心、量化于细则。立德于廉,必须以纪促德。往昔将伤风败俗之事归结为生活作风问题,而生活作风问题又划归到个人隐私范畴,于是歪风邪气潜滋暗长:生活追求奢靡享乐,醉生梦死,既无道德高标准,又无法纪底线,言行无忌,廉耻不分。那些游离于法纪之外的失德恶习,再不能只靠良心谴责、道德审判,而应以纪律准则来规范。众多落马官员的仕途演变,均是由偏离准则到脱离准则,放松警戒到放荡行为,不为小善到为大恶,最后鲜廉寡耻将德廉丧失殆尽,直到走向毁灭的末途,给社会公众秩序、人们公德良知造成极大的破坏与负面效应。对此,孔老夫子早有感慨: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”

德之初即廉之始,廉之失即德之毁。修身才能养德,正身才能清廉。做人贵在品,为官重在廉。做好人才能做好官;品行正,官德才能正。廉德如影随形,才能确保社会风清气正、人民幸福安康。(徐晓)

 

© 中共耿马县纪委 耿马县监委 版权所有

主办:中共耿马县纪委 耿马县监委 地址:耿马县耿马镇甘东西路50号

滇公网安备53092602000012号 ICP备案号:滇ICP备19008328号-1